“道傍菰叶碎罗巾”的出处是哪里
“道傍菰叶碎罗巾”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《漂母冢》,听起来就像一位古风穿搭博主的写真文案,是不是?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荒坟水滨的凄美景象,还寄托了诗人对韩信漂母的怀念。但说到罗隐,咱们得聊聊他的人生经历。这位唐代诗人妥妥的是一个“社畜”,十次科举不中,妥妥的“十上不第”,堪称唐代“钉子户”考生。
不过,罗隐在失败中找到了自己的诗坛地位,成为了晚唐诗坛的重要人物。这告诉我们,失败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被失败定义。就像诗里的“碎罗巾”,换个角度看,可能就是一场优雅的谢幕。下次遇到挫折,不妨学学罗隐,把“失败”写成诗,说不定下一个 viral 的就是你!
“道傍菰叶碎罗巾”出自唐代罗隐的《漂母冢》。
“道傍菰叶碎罗巾”全诗
《漂母冢》
唐代 罗隐
寂寂荒坟一水滨,芦洲绝岛自相亲。
青娥已落淮边月,白骨甘为泉下尘。
原上荻花飘素发,道傍菰叶碎罗巾。
虽然寂寞千秋魄,犹是韩侯旧主人。
作者简介(罗隐)
罗隐(833-909),字昭谏,新城(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)人,唐代诗人。生于公元833年(太和七年),大中十三年(公元859年)底至京师,应进士试,历七年不第。咸通八年(公元867年)乃自编其文为《谗书》,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,所以罗衮赠诗说:“谗书虽胜一名休”。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,总共考了十多次,自称“十二三年就试期”,最终还是铩羽而归,史称“十上不第”。黄巢起义后,避乱隐居九华山,光启三年(公元887年),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,历任钱塘令、司勋郎中、给事中等职。公元909年(五代后梁开平三年)去世,享年77岁。